首届创伤与慢病管理(MDT)研讨会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筛选、评估和治疗继教项目培训班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16-08-02 10:48
2016年7月21日至24日,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创伤后应激障碍学组、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首届创伤与慢病管理(MDT)研讨会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筛选、评估和治疗继教项目培训班》在河北唐山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慢性病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融合精神病学、心理学以及心身医学相关领域就该疾病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分享。大会吸引了来自河北省各大医院、院校的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者、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及心理学爱好者约200余人齐聚一堂,共享学术盛宴。
首届创伤与慢病管理(MDT)研讨会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筛选、评估和治疗继教项目培训班
开幕式上,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第三届理事长王学义教授致欢迎词,对各位嘉宾和与会代表风雨兼程、克服复杂路况前来参会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并介绍说“今年是唐山抗震救灾40周年,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毁灭,更是人民心理的巨大创伤。如何做好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筛选、评估、治疗也日益受到相关医疗机构、专家及罹患者的高度关注及迫切需要,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也是本次会议的目的所在。”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学义教授作报告
北京回龙观医院杨甫德院长作报告
本次研讨会共开展讲座20场。上午,王学义理事长就《应激与疾病》做了专题报告,报告中介绍了什么是应激,应激的反应和表现,王教授结合在研项目 “母孕期经历大地震的胎儿成年后应对应激的脑机制研究”中的相关调查研究和分析统计,证明了应激对心身疾病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美国华盛顿特区星期五港Peace Island医疗中心Gary Waters博士做了《创伤与慢病的行为健康综合干预》讲座,进一步阐明了创伤性事件和慢性疾病相互作用产生精神和心理的症状表现,Gary博士表示“应激和慢性疾病产生创伤的概率是一样的,并且两者产生的应激反应都可以按照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治疗”。Gary博士在干预上提出了创伤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通过经验和实例分析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北京回龙观医院杨甫德院长和首都医科大学杨凤池教授分别以《心理危机应对的平战结合》和《各种创伤的心理应对》为题,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角度分享了诊疗经验,开阔了与会者的思路。
下午,共设置了三个分会场—— “精神疾病与创伤”、“心身疾病与创伤”、“心理干预与创伤”。精神疾病与创伤分会场中,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华宁教授做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早期预警与防控》的报告,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贾福军主任报告了《应激与睡眠》、天津安定医院张勇教授报告了《创伤与人格障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李占江副院长报告了《心理急救干预方法进展》。四位专家探讨了精神疾病与创伤的交互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美国华盛顿特区星期五港Peace Island医疗中心Gary Waters博士
“心身疾病与创伤”分会场中,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张永华院长、开滦精神卫生中心马文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身医学科张捷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梅颜教授分别做了《精神病专科医院心身疾病科建设之思考》、《应激与心身疾病的临床思考》、《慢性疼痛与心理创伤》、《精神压力与心肌损伤》的报告,内容丰富,分享了很多临床心身问题的诊疗经验。
“心理干预与创伤”分会场中,首都医科大学杨凤池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幼东教授、美国华盛顿特区星期五港Peace Island医疗中心Gary Waters博士、美国缅因州精神病院心理医师师全真博士分别报告了《早期创伤对人格形成的影响》、《PTSD的心理治疗要点》、《脑点疗法在创伤恢复及压力管理的应用》、《家庭暴力与伴侣暴力的危机应对》等内容。更多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创伤对人格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干预。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幼东教授作报告
23日,进行了为期一天的“PTSD行为健康综合管理培训班”,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学义教授、李幼东教授以及美国华盛顿特区星期五港Peace Island医疗中心Gary Waters博士授课,讲解了《PTSD的5A技术》、《创伤的认知行为治疗》、《创伤的心理学评估与修复系统》和《应激与森田疗法》,从理论到实践系统集中地阐述了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各种方法。
各位专家结合学术热点问题、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等内容展开了专题报告、中西对话、会后工作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精彩、新颖实用,博得了与会者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好评,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会议结束之际,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理事长王学义教授表示,学会将继续秉承宗旨,促进心理卫生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预防心理疾病,预防心身疾病,致力于创伤及慢病管理的规范化;提高全民的心理素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我国心理卫生领域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而不断努力!为推动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