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 官网!  
联系我们

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

地址:  石家庄市东岗路89号

电话:  0311-87155488

路线:  市内乘坐6路/12路/33路/43路/73路到医大一院站下车

患者有强烈的病耻感,我该怎么帮助他?
发布时间:2019-02-27 11:18

来源丨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阴雨连绵了十几天,周五难得出了太阳。阳光透过窗户照进病房,连空气也变得暖洋洋的。


这阳光,拨开了精神疾病患者心中浓浓的迷雾,使他们的心情一改往日的阴霾。

 

我也忙里偷闲,和两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坐在病房的长凳上聊天。

 

“今天怎么样?想通了吗?”我问黄先生。


黄先生前几天情绪低落,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好很多了,想通一些了。”他腼腆地笑着回答。


随后,他长叹了一口气,“但是,我都不知道今后的人生要怎么办了。”


听到这话,坐在一旁的另一位患者连忙说道:“你不能这么想啊。我们只是身体不舒服而已,和别人都是一样的。不过就是有精神分裂症而已,那些糖尿病,高血压的病人不也是长期要吃药吗?”

 

“但是……”黄先生有些迟疑:“我这个病还有救吗?”

 

“当然了!”我说,“你只要按时按量吃药,不随便停药,控制住了精神症状,还是可以正常工作生活的。”

 


患者为什么会产生病耻感? 


黄先生的话道出了许多病人的心声。由于社会对精神病人的不了解,常常歧视精神病人的情况发生。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容易产生对外界的恐惧和排斥心理。



自知力越好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也有越多的感知,对社会歧视也更为敏感,可能会伴有更高的病耻感体验[1]


这种体验,也许会成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心头永远抹不去的阴霾,使他们看不到外面灿烂的阳光。

 

黄先生便是由于难以适应疾病所带来的心理与生活的变化,而产生了病耻感,进而有了轻生的念头。


图源:视觉中国


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水平升高时,可能会采取社会退缩、隐瞒疾病、自行停药、拒绝就医等消极行为。

 

病程越长的患者,其社会功能退化越为明显,并且病情也更为严重、更容易出现恐惧和自我厌恶,致使他们不愿意寻求家人或者社会的关心和帮助,甚至出现主动与社会隔离的情况。

 

住院次数多少也可以影响其病耻感,住院次数越多,精神疾病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会对治疗效果不满意而出现降低治疗依从性的情况[2]

 

病耻感的产生会导致精神疾病预后变差,进而增加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心理压力,不利于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积极治疗、降低病耻感、提高自尊是控制精神疾病症状的关键。

 


我们怎样帮助患者应对病耻感? 


1.帮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

 

精神疾病患者应当充分地认识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预后及复发征兆。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精神疾病患者应当掌握药物的名称、服用时间、用量、副作用并坚持按时按量服用。


2.教会患者控制负面情绪

 

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意识普遍较低,面对社会歧视,更容易否定自己,产生自我歧视,同时会非常轻易地认同别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3]

 

此时,我们应当帮助患者合理、正确地评估自身的能力,肯定他的价值。


鼓励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和生活任务,从而让患者体会到自己是有用和有价值的。


其实护理精神病人有时候和教育儿童相似,只有帮助他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地帮助他恢复社会功能。


精神病人对困难很容易产生恐惧,就好像不会游泳的人对游泳池抱有恐惧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给予鼓励和帮助的同时,让患者掌握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并告诉他在面对困难时应该使用这种暗示来规避负面情绪。


每个患者接受的心理暗示方法是不同的,有可能是一张纸条,或者一本书,这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在和患者的互相沟通理解当中来摸索。最后带患者走出情绪的低谷。


当患者的情绪无法控制、持续低迷时,我们应当帮助他从当下情境抽离,先转移其注意力,引导他去做能够改善他情绪的事情,事后再与患者沟通,告知他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如果负性情绪持续积累,可以建议患者采用较为缓和的方式发泄(例如向朋友倾诉、哭泣、运动、写作等),并持续关注患者是否存在自伤或暴力行为。

 

3.帮助患者建立和谐的家庭康复氛围

 

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给精神疾病患者稳定的生活空间提供了保障,使患者体会到被爱和被接纳,能够减少诱发疾病的事件的发生。


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也可以帮助精神疾病患者降低病耻感,提高治疗依从性。


精神疾病属于慢性病,需要患者、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


我们应主动参与家属的知情过程,降低家人的病耻感,鼓励家人和患者一起面对疾病。例如,要求家属监督患者服药;邀请家属和患者共同参加精神卫生健康教育讲座等。


精神科医务人员可以给精神疾病患者和患者家属提供帮助。对住院患者,医务人员履行职责,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在家治疗的患者,医务人员的权威指导可以使治疗事半功倍,例如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和处理药物副作用,指导家属如何与患者进行谈话获取其心理变化信息。

 

4.帮助患者建立重回社会的信心

 

有个躁郁症患者曾经问我:“我得了这个病,要怎么跟我同学继续交往呢?”他对回归正常的学校生活有一定的恐惧情绪。这是源于这位患者的自我病耻感。

 

由于病耻感,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对外界抱有抵触情绪,不愿意参加正常的社交生活。家属或因为耻辱感,或是想保护患者,往往会阻止患者参与社会活动,使得患者的社交对象只限于自己亲人,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社会支持是决定精神疾病患者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可显著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其作为患者疾病缓解有益的社会因素已得到广泛认同。


社会支持与药物治疗、遵医行为密切相关,是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疾病的维持治疗意义重大[4]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应当恢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回到社会的环境中,在劳动实践与社交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自信。

地址:石家庄市东岗路89号

门诊:0311-87155488

预约:“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

乘车:市内乘坐6路/12路/33路/43路/73路到医大一院站下车